与发达国家不同,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许多专家所谓的"营养转变"阶段,从过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,摆脱营养不良,到如今开始与肥胖作斗争。中国和印度就是典型代表。


中国和印度肥胖人口比例相对比较低,分别为28.9%和16.0%。由于城市化和中产阶层队伍扩大,肥胖和潜在的并发症则以空前的速度快速增长。越来越多的城市人,因为比农村人更有能力购买大量的食品,也更容易发胖。世卫组织调查显示,中国肥胖人数从1992年以来,已经增长了3倍。


哈佛公共卫生营养学和流行病学副教授FrankHub博士称,"肥胖比例快速增长的国家往往同时经历经济的成长。"


农村工作者迁徙到城市,体力活有所减少,脱离了传统的低脂肪的食物,开始吃城市里高脂肪高糖分的加工食品,逐渐发胖。


"肥胖成为贫困问题。"世卫组织美洲地区事务官员Daniel Epstein说,"穷人吃垃圾食物的需要更迫切一些。而垃圾食物,能满足穷人高卡路里需求,但缺少营养价值。"


世卫组织还指出,每个国家超重指标应该有所变化。按照世卫定义的"超重"和"肥胖"标准,超重是指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25,肥胖为大于或等于30。而大多数中国人肥胖部位为腹部,而这个部位没有在体质指数中体现,他们进行适当调整,将中国超重的临界点定位为23。


与肥胖伴随而来的是健康危机,心血管病、糖尿疾病、高血压和中风都是一些并发症。这些疾病,在世界最超重国家瑙鲁看来并不是突如其来,该国接近31%有上述的疾病。患上述疾病的大国分别为印度(40900人),中国(39800人)和美国(19200人)。专家分析认为,全球肥胖人数日益增多并不足为奇,世卫组织估计在未来10年内肥胖数目还将增长40%。


"城市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居住在密集的区域,在城市中,人们远离了传统食物来源,更多依靠工业化食物供给。"肥胖研究国际联合会的公共事务主任Neville Rigby称。现代化引起人口少、资源少的国家依靠进口,特别是加工食品,"西方食物压倒一切,然而很多人并不是先天就能适应这些食物的。"


正当全世界都把眼球集中到肥胖国家的时候,此次排名最后的国家也成为关注点,排名最后意味着他们成为全球最瘦的国家。排名后五的大多来自非洲和亚洲,分别是厄立特里亚(4.4%)、埃塞俄比亚(5.6%)、孟加拉国(6.1%)、越南(6.4%)和斯里兰卡(7.4%)。然而,瘦并不意味着健康,正如胖也并不意味着健康一样。